Page 386 - 基隆市議會第19屆第7次定期會暨第19-21次臨時會議事錄
P. 386
升本市居家照護之品質與關懷即時性,並提升與基層診所之聯繫即時接住
確診者?
(三)「全民防疫、愛心篩檢」4月5日至11日快篩發送與通報計畫檢討
3月底、4月初基隆疫情與確診率全國之先不斷攀升,陳時中指揮官來基隆
視察並宣布將在基隆開辦「類普篩」,並與基隆市長林右昌喊出將共創「普
篩的基隆模式」,參考國際模式與經驗,預計發放20萬劑快篩予民眾進行
使用,更說「全國首創」,要做為未來全國普篩模式的參考依據。
然而,總計5天發送、7天回收通報的「愛心篩檢」,其綜效僅有三個「沒有」
──「沒有科學根據、沒有精準投放,對市民更沒有實質幫助」。
也就是20萬劑快篩在4月初陽性率低於7%時發送(當時僅有1%不到),在
5月3日改為快篩陽性才可至社區PCR篩檢站篩檢的前七天,基隆平均的
PCR社區篩檢站陽性率已經高達16%,也就是4月12日快篩國家隊開始快
篩實名制規劃後的4月底,才是這20萬快篩試劑應該發送的時間點,20萬
劑未針對陽性率做分析就馬上發送、更沒有學習國外經驗、在快篩政策初
期搭配社區快篩站協助長者衛教(資訊落差之族群),完全不見林市府隊快
篩發送科學根據與公衛政策之基礎。
而設定之發送四個族群,18歲以上一般民眾(為大宗)、不易掌握之族群、
基礎設施人員與基層診所,除了難以追蹤是否準確投放至需求族群,更無
針對當時無疫苗保護力的11歲以下兒童進行健康監測,不見任何精準投
放,更無法掌握發送之母數,確實以最後所得數據推算社區確診狀況。
更嚴重的是,接近6000萬的納稅錢的20萬快篩試劑,只得44例陽性通報,
最後更無法協助基隆市民健康監測,也無法針對當時的疫情狀況得到精確
科學數據作為防疫政策之基底。
6
~ 380 ~